欢迎访问信用中国(山东济南)官方网站!今天是:
【无障碍阅读】
科技赋能全链条 泉城深耕“无形良田”

来源 :舜网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5-07-18 10:10 打印

科技赋能全链条 泉城深耕“无形良田”

节粮减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无形良田”。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而节粮减损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无形良田”。

在章丘区的智慧农田里,山东鲁供丰农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的云平台实时监控着每一寸土地的收获进度;在济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实验室里,“济科109”小麦新品种在检测仪下闪耀着科技光芒;在平阴县的现代化粮仓内,烘干生产线正为丰收的果实筑牢最后防线。

从618.43万千瓦农机动力的高效收割,到30万亩良种繁育基地的科技育种,再到1.55万吨日烘干能力的仓储保障,济南正以全链条科技赋能,在增产与减损间寻找最优解。

这里既有“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育种传奇,也有“颗粒归仓”的仓储智慧,更蕴含着“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时代担当。当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泉城大地正在书写丰收故事的新篇章。

减损即增产

筑牢粮食安全“第二战场”

每年的“三夏”生产时期,各种大型收割机的轰鸣声回荡在泉城济南的田野间,奏响着动人的丰收交响乐。

今年6月中旬,在章丘区相公庄街道桑园村的托管基地里,麦浪翻滚,几台联合收割机轰鸣前行。农田边,山东鲁供丰农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浩正手持智能终端,精准指挥。

在他手机的终端云平台上,科技感扑面而来:地块分布、设备状态、作业管理信息实时呈现,管理记录清晰,责任人、作业轨迹一目了然。“智慧托管平台让地块清晰、作业保质保量。”他介绍,这种全程托管模式带来了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

鲁供丰农最初在章丘区内2个街道6个村试点小麦种植。王浩团队用机械化整合零散土地,推广大田种植,实现规模经营。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而且便于测土配方、飞防作业等新技术落地。

“没有最先进,只有最适用。”王浩说。为提升服务能力,公司建设智慧农业小镇,打造大田管理智慧化示范中心。遥感监测传感器让线上管理成为现实;数字化农业平台构建物联网体系,为农田监管和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撑。目前,公司已与华为云、企企通合作开发了“供发智慧研运服务数据大平台”。

粮食丰收,既要耕好“有形粮田”,又要推进节粮减损,耕好“无形良田”。其中,机收过程中的减损是重要一环。

据悉,目前我市农机总动力达618.43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7.3万台,动力机械及其配套机具正朝着大型化、多用途方向快速发展,拖拉机配套农具达12.8万套,高效新型“一机多能”机具的占比显著提升。此外,谷物收获机械保有量达0.99万台,玉米收割机保有量达0.81万台,其中履带式谷物收割机307台。各类收获机具数量的增加,大幅提升了收获效率,“三夏”主要作物的收获时间缩短至7-10天,为农业生产争取了宝贵时间。

良种先行

做强农业“芯片”

种子位于农业产业链最前端,被誉为农业的“芯片”,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近年来,济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不断研发拓展小麦、玉米、水稻等优良品种,不仅实现量上的突破,更在提质增效上下足功夫,让老百姓的饭碗端得更好、端得更牢。

在济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实验室里,作物科创部部长袁园园正拿着一个纸袋,里面装着的是今年刚收上来的小麦种子。只见她把这批小麦种子倒在一个底部发光、类似于老式投影仪的装置上,一眨眼的工夫,电脑屏幕就显示出各项数据指标。这批小麦,就是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历时13年自主研发的新品种“济科109”。

袁园园介绍,这个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寒抗倒、耐晚播、磷高效等显著优点,与国家主导品种“济麦22”相比,“济科109”在山东省的两年区试中,平均亩产达到635.7公斤,比“济麦22”增产4.8%,株高平均78.5厘米,非常适合山东高肥水地块。

据了解,袁园园和她的团队这几年在小麦育种上持续发力,成功培育并推广了几个表现突出的新品种,主要包括国审的“济科568”“济科628”,以及省审的“济科109”。目前,这3个品种都已经成功转化或正在转化,陆续走向市场。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现代种业产业发展,致力于打造“中国北方种业之都”,连续几年出台了一系列种业扶持政策、措施。同时,以建设山东省现代农业大科学中心为引领,推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现代种业产业园、钢城区山东未来畜禽种业产业园、历城区山东种业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协同发展;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打造中国北方种业之都政策措施(2025版)》,建成良种繁育基地30万亩,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10个以上,引进和培育种业领军企业10家以上。

烘干仓储

锁住每一粒丰收粮

粮食烘干仓储体系建设,是产后节粮减损的基础工程,也是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环节。

不久前,在位于平阴县孝直镇付庄村的山东东润种业有限公司一处储粮仓库内,公司负责人刘延福正蹲下身子,查看今年刚收上来的小麦种子。只见他左手抓起一捧小麦种子,右手仔细拨动着,在观察了几分钟后才满意地站起身来,向另一堆小麦种子走去。

据悉,该公司成立于2012年3月,注册资金3000万元,是一家集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育、繁、推于一体,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相融合的技术先导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公司建有现代化小麦、玉米种子加工生产线6套,日加工能力50多万公斤;仓储设施12000余平方米,能同时容纳5万亩地小麦产出的种子;建有日产300吨的粮食烘干生产线1套,单季能满足10000亩地的种子烘干;配置先进无人植保机20台(套),年绿色防控农作物35万亩。

像东润种业这样规模的公司,如今在济南已经不在少数。近年来,济南市把粮食烘干仓储体系建设,作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的主导环节,列入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重要内容,坚持“绿色环保、低碳节能、安全可靠”原则,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清单化推进,凝聚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4处千吨级烘干项目、16处百吨级烘干项目;粮食烘干机械保有量达311台,日烘干能力可达1.55万吨。在章丘区、济阳区等粮食主产区,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粮食烘干设施布局,多个街道(镇)设有不同规模的烘干站点,基本能够满足当地及周边的粮食烘干需求,切实保障颗粒归仓。

为有效降低粮食产后损失,济南将粮食烘干仓储体系建设列为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的重点工作,秉持“绿色环保、低碳节能、安全可靠”的建设原则,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清单化推进的工作模式,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2023年,制定出台《济南市粮食烘干仓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力争2025年底全市所有区县基本形成完备的粮食烘干仓储体系。2023-2025年,粮食烘干设备数量逐年递增,烘干能力稳步提升。

从种子研发到田间管理,从收获储运到加工消费,济南正打造粮食减损的全链条体系,通过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科技支撑+农户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各方协同发力的良好局面。未来,济南将继续深化科技赋能,让节粮减损的涓涓细流,汇聚成保障粮食安全的磅礴力量。(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钱堃)